首页 商标文章正文

财务报表中的营业利润是如何算出来的,具体的?_计算EBIT

商标 2023年12月07日 09:41 56 祥恒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财务报表中的营业利润是如何算出来的,具体的?_计算EBIT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财务报表中的营业利润是如何算出来的,具体的?
2.计算EBIT
3.税息前利润如何算
4.无差别点的息税前利润怎么判断方案
5.关于息税前利润

财务报表中的营业利润是如何算出来的,具体的?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其他收益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营业利润率表明企业通过生产经营获得利润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其中:

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已对营业利润进行了调整,将投资收益调入营业利润,同时取消了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的提法,补贴收入被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利润减营业外收支调整即得到利润总额。

扩展资料:

营业利润计算公式企业的资产总额产生或推动利息和税前利润。

为便于分析,我们可以对资产和利润进行进一步分类:

1、可以将资产分解为对外投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和其他资产(主要内容为经营资产),将息税前利润分解为投资收益和其他利润。

2、而投资收益则主要与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短期或者长期)。其中,对外投资产生或推动投资收益,其他资产则产生或推动其他利润(近似看作营业利润)。

3、营业利润在企业扭亏为盈或保持盈利势头的关键年份,出现了其营业利润与投资收益在wm上呈现出互补性变化的态势。这里的“营业利润与投资收益在数量上的互补性变化,是指在营业利润较高的年份,

投资收益往往较低;而在营业利润较高、企业实现目标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压力较大的年份.投资收益往往会“挺身而出”,充当“中流砒柱”的角色,以较高金额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或者继续保持其盈利形象。

百度百科—营业利润

计算EBIT

税前利润是指在所得税完税前的利润,就是企业的营业收入扣除成本费用以及流转税后的利润,其计算公式为,税前经营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分摊后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分摊后的期间费用+利息费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金融资产投资收益+金融资产减值损失。

税前经营利润具体如何计算呢?

税前经营利润=税前利润+管理用利润表中的“利息费用”=净利润÷(1-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

税前经营利润以及管理用利润表“利息费用”是站在管理用利润表中的两个概念,税前经营利润即税前经营损益,而“利息费用”即税前金融损益。税前利润是传统利润表中的概念,税前利润=税前经营损益+税前金融损益(金融损益以“-”表示),即税前经营利润=税前利润-税前金融损益=税前利润+管理用利润表中的“利息费用”

所谓管理用利润表是指将企业产生的损益区分为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而扣除所得税之前的经营损益就是税前经营利润。

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应与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划分相对应,一般情况下,财务费用(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益及相关手续费,现金折扣额等),除了现金折扣形成的财务费用属于经营活动损益之外,其他属于金融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般属于金融损益。公允价变动损益主要是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的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

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既有经营资产形成也有金融资产形成,需要区分,经营资产形成的投资收益才属于经营损益。

管理用利润表中的“利息费用”是指的广义的利息费用,不仅包括传统利润表中的“利息费用”(对外借款、发行债券形成的利息支出),也包括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金融资产减值损失。

所以,税前经营利润=税前利润+利息费用-金融资产投资收益-金融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金融资产资产减值损失

如果不存在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情况下,则在税前利润的基础上,只扣除狭义的“利息费用”即可,此时税前经营利润就等于息税前利润(扣除利息费用及所得税之前的利润)了。

法律依据:

《公司法》

第一百六十六条

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

税息前利润如何算

? 税前利润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税的利润,应该怎么计算?

息税前利润通俗地说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税的利润,也就是在不考虑利息的情况下在交所得税前的利润,也可以称为息前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顾名思义,是指不支付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

计算公式:

息税前利润是指企业支付利息和交纳所得税前的利润。

息税前利润 =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产销量Q×(单价P-单位变动成本V)-固定经营成本F=产销量Q×单位边际贡献-固定经营成本F=边际贡献总额M-固定经营成本F。

息税前利润和息前税后利润有什么区别?

(1)最简单的关系式为: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息前税后利润;

(2)“息税前利润”指的是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费用之前的利润,息税前利润=税前利润+利息费用=税后利润+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

(3)“息前税后利润”指的是“息税前利润”和“息税前利润所得税”的差额,息税前利润所得税=息税前利润×所得税税率;

(4)息前税后利润=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税前利润+利息费用)×(1-所得税率)=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利息费用×(1-所得税率)=税后利润+税后利息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息税前利润=营业利润+利息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不包括财务费用,而息税前利润是包括了财务费用的。

对于项目现金流量来说,由于不考虑利息费用以及营业外的收支,所以营业利润与息税前利润基本相等,也就是财务管理的书上说的营业利润就是息税前利润。

无差别点的息税前利润怎么判断方案

应该是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率又称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又称已获利息倍数,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公式中的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利润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利息保障倍数的作用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

利息保障倍数的运用

为了考察企业偿付利息能力的稳定性,一般应计算5年或5年以上的利息保障倍数。保守起见,应选择5年中最低的利息保障倍数值作为基本的利息偿付能力指标。

关于该指标的计算,须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损益表对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作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应该包括经常收益。

(2)特别项目(如:火灾损失等)、停止经营、会计方针变更的累计影响。

(3)利息费用不仅包括作为当期费用反映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资本化的利息费用。

(4)未收到现金红利的权益收益,可考虑予以扣除。

(5)当存在股权少于100%但需要合并的子公司时,少数股权收益不应扣除。

关于息税前利润

当预期息税前利润小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息税前利润时,股权筹资方案下的每股收益大于债务筹资方案,即此时选择股权筹资方案,反之,选择债务筹资方案。 即:预计息税前利润小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息税前利润时,选择财务杠杆较小的方案,反之,选择财务杠杆较大的方案。

一、净利润和息税前利润关系公式:

净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息税前利润=净利润/(1-所得税税率)+利息费用=净利润+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由此可知,净利润包含了息税前利润。

二、净利润和息税前利润介绍:

息税前利润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税的利润,也就是在不考虑利息的情况下在交所得税前的利润,也可以称为息前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顾名思义,是指不支付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

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所得税后的余额,是当年实现的可供出资人分配的净收益,也称为税后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

净利润和息税前利润的区别:

1、从会计层面看:

息税前利润在利润表中以“企业内部效益”的形式表示,表现出企业对外负有债务和不计税支出的正常运营经营活动得出的收益。

净利润则以“企业所得税”的名义出现在利润表的最后部分,因此,净利润反映企业要增值,它必须从中扣除各种费用和税费,才能出现真正的收益。

2、从税务层面看:

息税前利润尚未扣除税费,其税费的支付取决于净利润的变化。而净利润是把税费扣除以后剩余的实际利润,它将决定企业最终实现收益的多少。

3、从财务层面看:

息税前利润是企业运作产生的实质性收入,而净利润是考虑税费和变动性支出后的收入,它是企业面对未来可以支配的资源。净利润是判断企业财务活动是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是股本净资产和股息等的关键依据,现金流评价则是借助净利润来计算的。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息税前利润:是支付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

假设企业不支付利息,也不支付所得税,那么:

企业的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这个公式很显然,少减了财务费用和所得税。

但是在正常经营情况下,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不叫“企业的净利润”,而叫“息税前利润”。

反推之,可得出息税前利润的公式:

息税前利润=净利润+财务费用+所得税

另外,在息税前利润的计算公式中,利润表所反映出来的财务费用还应排除不属于利息的部分,如:银行邮局手续费等。

标签: 利润 税前 营业

祥恒网络科技Copyright2022-2024祥恒网络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007799号 备案号:湘ICP备20007799号 站长QQ:201690762